的提升。
20億票房,去年的《狐仙》就已經拿下,此前也有幾部20級別的電影引領風騷。
按國內票房算,《2012》可以說是巨虧!賠的他媽都不認得!
很多人會說數不是那麼算的,《2012》還有龐大的海外市場,那裡還在頻頻揮舞著鐮刀。
然而很多人一針見血指出來,對於其他電影人來說,或者對於國內電影產業來說,他們能開拓國外市場嗎?他們有上升空間嗎?
國內市場就已經是天花板了,那麼多國內屢創記錄的電影,有幾部能在海外賣票房的?一隻手都數得過來。
其他大多也就以幾百萬美元的數據收場。
別說西方,甚至亞太地區都拿不下,這些年來反而被別人文化反傾銷,可以說窩囊透了!
都說香江沒落了,國內崛起了,然而以前還有人能跳進好萊塢,國內呢?除了本身在好萊塢發展的,一個跳出去的都沒有!
除了那些紅毯女星,幾個實力派演員在歐洲有所表現,在好萊塢基本也只能打醬油。
雖然這也和意識形態有關,然而事實本質就是,國產電影質量沒有提升,反而越來越爛,全都是玩資本那一套,真正做電影的沒幾個人。
電影產業這塊蛋糕看似大了無數倍,然而依然只能是在國內折騰。
至於開拓海外市場?
他們能像李子軒一樣跑到北美去嗎?跑到歐洲去嗎?李子軒在海外賺的錢和你們有什麼關係?
從現在看未來幾十年,國產電影想拓展西方市場幾乎沒有可能,最多也只能占領小小的一個角落。
還是先把亞太這一塊完好再說吧!幾千年的文化影響力擺在這裡都玩不好,更別說其它!
別看《2012》現在票房高,換了另一個人把持項目,沒有好萊塢巨頭的支持,這麼大的投入在國內根本賺不了錢,甚至得血虧!
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,國內電影市場現在也有每年幾百億的產值了,也養活著無數的電影從業者。
然而,一味的學好萊塢高大片制度,真的行得通嗎?
這看似龐大的市場,是否真的容納得下真正的大製作?
以前都說好萊塢工業水平高,投入大,國產電影還在追趕。
然而現在,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。
拋開其他不說,要是好萊塢只有北美市場,那它也得撲街!大製作個屁!
然而國內的電影產業能像好萊塢一樣在全世界攻城略地嗎?
當然不可能!很久以後都不可能!這根本不是國產電影能走的路!
這樣的言論甚囂塵上,引發業內外人士廣泛的討論,隨著《2012》票房一路衝擊,一股悲觀的情緒卻在醞釀。
很多人質疑,大製作是否真的能拯救電影產業?除了這個,又還有什麼出路?回歸小成本?以小博大?
再去電影節刷獎?打響招牌?
又或者寄託網際網路發展,大興網絡電影?
都說百花齊放才是春,很顯然現在連哪一朵怎麼開都不知道。
當然,眼前還有一個例子,往海外發展?融入別人的體系?好萊塢中心開花?
可是要是好萊塢這麼好進,就不會這些年來來回回只有那麼幾個人了。
電影產業何去何從,在這特殊的時期居然成了一個業內的大話題,引發了從下到上的討論。
甚至很多人把李子軒拉出來,視他為電影產業的支柱和先行者,還有人揚言只有他才扛得起中國電影然後又是引來一番撕扯爭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