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良佐在歸德府大敗後,不敢招惹氣勢正盛的李自成,便準備去打在廬州府和安慶府活動的張獻忠,好撈一點功勳。
張獻忠是與李自成齊名的流賊,不過他近幾年活動的區域,主要是湖廣、四川、南直西面幾府,受到官紳勢力的壓制和打擊,且地方不似河南那樣不穩定,鬧饑荒,所以勢力遠不如北面的李自成一呼百應。
早在崇禎十三年時,張獻忠在入川途中,受到鄭崇儉和左良玉的夾擊,傷亡慘重,接著又受到湖廣軍、四川軍和陝西軍的追擊堵截,義軍連受重創,退居興安山中,最後被楊嗣昌督左良玉等軍圍住,險些就被困死。
不過,張獻忠利用楊嗣昌和左良玉的矛盾,派人攜重寶賄左良玉,說:「獻忠在,故公見重。公所部多殺掠,而閣部猜且專。無獻忠,即公滅不久矣。」左良玉遂鬥志鬆懈,張獻忠乘機收聚散亡,在山民的幫助下,走出興安,與羅汝才等部會合,再次逃出生天。
從這可以看出,左良玉聽信張獻忠的話後,已有養寇自重之意,明朝逐漸失去了對軍隊的掌控,軍閥擁兵自重的態勢已經出現,而軍閥對於朝廷的傷害,往往並不比流寇小多少。
對此總督楊嗣昌也是剛愎自用,沒有察覺下面人的心思,滿以為官軍已把張獻忠包圍在鄂、川、陝三省交界地區,勝利在握了,但實際上他的命令左良玉等人並未遵循,他還不知道左良玉有養寇自重之心。
張獻忠便利用左良玉的這一點心思,採取「以走制敵」的策略,快速流竄,讓官軍顧此失彼,腹背受敵,疲於奔命,讓楊嗣昌四面圍堵的計劃破產,不久便病死於湖廣。
楊嗣昌死後,崇禎帝命陝西三邊總督丁啟睿接任督師,收復諸多失地,繼續圍剿張獻忠。
此時李自成趁著官軍圍剿張獻忠的機會,入河南,收留饑民,一呼百萬,提出「均田免賦「口號,很快打下洛陽,聲勢遠超被官軍圍追堵截的張獻忠。
不多久,李自成打下洛陽,福王被殺,闖軍又圍困開封,皇帝遂即又令丁啟睿去剿李自成,然而李自成已經擁兵百萬,丁啟睿自然不敢打,手下將領也不願意打,便專門追著人比較少的張獻忠打,並在信陽將張獻忠擊敗。
這時開封情勢危機,皇帝再三催促,丁啟睿拖不下去,便只能帶著左良玉等人,與保定總督楊文岳一起,硬著頭皮去和李自成周旋。
張獻忠在信陽大敗後,曾經北投李自成,不過李自成卻要殺他,最後羅汝才借給他五百騎,張獻忠便趁著官軍去打李自成,竄入南直,與左革五營相會,攻陷舒城、六安,廬州,殺知府鄭履祥,又連下無為、廬江,並在巢湖訓練水軍,使得江南大震。
明朝鳳陽總督高斗光、安慶巡撫鄭二陽因此被捕下獄,朝廷起用馬士英代之,準備趕走張獻忠。
在去歸德之前,劉良佐和黃得功一起與張獻忠在南直打過幾仗,不過卻被張獻忠擊敗過了一次,他發現張獻忠不太好打,便北上歸德,但不想同樣被打得大敗。
「遇強則走,遇弱則擊。」這是左良玉的看家本領,劉良佐現在也基本是這一套。
在劉良佐走了之後,黃得功卻一直在廬州同張獻忠作戰,收復了大部分州縣,將張獻忠逼出廬州府,趕到了安慶境內的潛山附近。
這時劉良佐在歸德碰了釘子,見張獻忠勢微,加上江南官紳急於將張獻忠趕走,便想著跟著黃得功的屁股後面,一起打一打張獻忠這枚軟柿子。
劉良佐從歸德逃回鳳陽不久,見李過並未繼續南下,而是回兵圍困商丘,便留下一部分人駐守亳州、渦陽、蒙城、潁川監視歸德的賊兵,自己親率主力到了壽州,準備南下廬州與黃得功匯合後去打張獻忠。
只是他人馬剛準備好,將要出行之際,黃壽逃到蒙城,又馬不停蹄跑來壽州告訴他亳州失守。